一、吴大帝——孙权
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(229年-252年5月21日在位)
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,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。建安五年(200年),孙策遇刺身亡,孙权继位掌权,被曹操上表封为讨虏将军,领会稽太守。
孙策刚刚统一江东没有多久,地方士民仍存异心,因此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,局势动荡不安。庐江太守
李术
更是公开反叛,宗室内部庐陵太守
孙辅
通敌曹操、
孙暠
企图夺权,丹阳太守
孙翊
和宗室重臣
孙河
遭到杀害,豫章、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。
张昭、周瑜等认定孙权可以与之“共成大业”,因而“率群僚立而辅之”。张昭为文臣领袖,周瑜为武将之首。孙权待张昭以师傅之礼,把周瑜当做兄长,又以程普、吕范等为腹心将帅。
先率军消灭李术,得其部众三万余人;阻止宗室动乱;又灭山越六千,收编万余。他又广招贤才,聘求名士,诸葛瑾、鲁肃、严畯、步骘、陆逊、徐盛、顾雍、顾邵等人被招致麾下,安定了地方大族之心,稳定了江南局势。
203年-208年,孙权三次进攻江夏郡,最终击杀黄祖,吞并江夏郡大部分地区。
208年,丞相曹操南征,大败刘备。曹操占领江陵后,给孙权写信,直意要取下东吴之地。孙氏阵营内部分化为主战和主降两派,主战派以鲁肃、周瑜为代表,主降派以张昭为代表。张昭在当时影响力很大,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。此时,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谋士诸葛亮,表明刘备联孙抗曹的决心。周瑜及时返回,说明曹操出兵的种种弊端,开战有望获胜。
孙权果断决定,以周瑜、程普为左右都督,与刘备合兵,和曹操决战。周瑜用黄盖之谋,以五万人于赤壁大破曹操军。战后,刘备、周瑜等又追击至南郡,曹操只好撤回北方,留曹仁、徐晃在江陵,派乐进镇守襄阳。
210年,孙权遣交州刺史步骘挥师南征。步骘大军压境,交州九郡无不臣服。交趾太守士燮率领众兄弟接受孙氏管制。唯有刘表所任命的苍梧太守吴巨阳奉阴违,最后被步骘所斩。孙权为笼络士燮,加封他为左将军。
215年,刘备收取益州,孙权派遣诸葛瑾讨还荆州,刘备不从。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,连下长沙、桂阳、零陵三郡。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,关羽率领将士三万在益阳与鲁肃对峙,吕蒙、孙皎、潘璋等人纷纷赶来支援,大战一触即发。
然而,曹操于此时率主力西征汉中,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,与孙权议和。最终,长沙、江夏、桂阳归属孙权,南郡、零陵、武陵归属刘备。与刘备议和后,孙权再次征讨合肥。刚到合肥城外,便遭遇了张辽的突袭,猛将陈武奋战至死,孙权弃旗登山,方得以脱险;在撤军时,孙权又再次遭遇了张辽的突袭,在吕蒙、凌统、甘宁等人拼死保护下,孙权蹴马趋津,助鞭过桥,再度脱险。
217年春,孙权与和吕蒙商议,准备伺机收回荆州,于是积极备战。又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,请求归降,曹操同意修好,立誓重结为姻亲。219年,孙权攻合肥,曹魏诸州皆抽调兵力赶赴扬州屯驻。
刘备署任的荆州守将关羽趁襄樊空虚之际,发动襄樊之战。在此期间,据称关羽曾数次辱骂孙权所派的使者,后来还派人“擅取湘关米”,孙权以此为名,下令出征荆州,命吕蒙为前锋。吕蒙兵不血刃,袭取刘备统治下的南郡、零陵、武陵三郡;将军潘璋、朱然也将关羽擒杀。同年,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、假节兼荆州牧,封南昌侯。
220年正月,曹操病逝,其子
曹丕
袭位。十月,曹丕代汉称帝,建国号“魏”,史称
曹魏
。
221年四月,刘备称帝,国号汉,史称
蜀汉
。同年,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州,改鄂州为武昌,并随即修筑武昌城。
曹丕称帝后,孙权便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,并将降将
于禁
等送回北方。十一月,曹丕赐给孙权
九锡
,册封其为
吴王
、
大将军
、领
荆州牧
,节督荆、扬、交三州诸军事。
同年,刘备兴兵问罪,讨伐孙权。孙权果断任命
陆逊
为
大都督
,迎击刘备,于次年的
彝陵之战
中大破蜀军,刘备逃回白帝城。此战稳固了吴国统治下的荆州疆土。
229年,在
武昌
正式称帝,国号吴,不久后迁都
建业
。孙权称帝后,设置
农官
,实行
屯田
,设置郡县,并继续剿抚
山越
,促进了
江南
经济的发展。230年,派将军
卫温
、
诸葛直
抵达
夷州
(今
台湾
)。
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,引致群下党争,朝局不稳。于252年病逝,享年七十一岁,在位二十四年
二、吴废帝——孙亮
三国时期孙吴第二位皇帝(252年5月23日–258年11月9日在位),吴大帝孙权的第七子
252年二月,潘皇后暴崩,四月,大帝孙权驾崩,太子孙亮继位为帝,大赦全国,改元建兴。
孙亮十岁即位,政权主要把持在托孤大臣诸葛恪、孙峻和孙峻任命接位的孙綝手中。
孙峻和孙綝尤为险恶傲慢,嗜好杀戮。群臣宗亲对二孙的统治多有不满试图反抗,政变频频却始终无果,其中重臣
朱异
、
吕据
、
滕胤
等都被二孙杀害。
治下人民生活一样十分恶劣,最初诸葛恪广施德政,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,免掉拖欠的赋税,取消关税。民众无不高兴。然诸葛恪逐渐独断专权滥用民力,失去民心。二孙常常用重刑统治天下,百姓忧愁恐惧。255年发生大旱,也不见有相关惠民措施,人民饥饿,军士怨声载道。
孙亮十五岁的时候开始亲政,孙綝一度因为恐惧避其锋芒。孙亮有意除掉孙綝。
孙亮与孙綝矛盾愈深,遂与暗中与全公主孙鲁班、太常全尚、将军刘承谋划准备诛杀孙綝。然而消息泄露了出去,孙綝大怒奋起反抗。
孙綝让光禄勋孟宗上告宗庙废少帝帝位,并召群臣商议道:“少帝精神错乱,不可以处大位,继承社稷,我已经告诉先帝废掉他了。各位有不同意的,提出异议。”群臣都很害怕孙綝,说:“都听将军的。”孙綝遣中书郎李崇强行夺走玉玺,以少帝的罪状班告远近。尚书桓彝因不肯签名,被孙綝当场杀死。
孙綝遂废孙亮为会稽王,逼迫孙亮夫妇离宫,由将军孙耿押送到会稽居住,时年16岁。
260年,孙亮的封地会稽传出谣言,说孙亮将返回建业复辟;而孙亮的侍从又声称孙亮派巫女祭祀时有怨恨之语。经审判后,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将他送去侯官,孙亮丧命于押送途中,押送的人都认罪伏法。据记载,孙亮可能是自杀,也有人说是被人毒死的,终年18岁。
三、吴景帝——孙休
吴大帝孙权第六子,东吴第三位皇帝(258年11月30日–264年9月3日在位)
孙休十八岁时,受封为琅琊王。258年,孙綝发动政变,罢黜孙亮为会稽王,迎立孙休为帝,孙休三让而受,改元永安。
孙休登基后,封孙綝为丞相。孙綝权倾朝野,孙休与张布、丁奉合谋,一举除掉了孙綝。孙休在位期间,颁布良制,嘉惠百姓,促进了东吴的繁荣。
264年孙休重病在床,以手诏命丞相濮阳兴入宫,令太子出来拜见濮阳兴。景帝无法说话,就紧握着濮阳兴的手臂,指着太子把他托付给他。264年9月3日,景帝驾崩,年仅三十岁。
景帝驾崩后,因为太子只有十岁上下,诸臣请求改立长君,因此濮阳兴和张布违背了景帝意愿,迎立其侄孙皓为帝,但后来二人很快就被孙皓借口处死,而景帝朱皇后和太子也被逼死了。
四、吴末帝——孙皓
吴大帝孙权之孙,吴文帝孙和之子,东吴末代皇帝(264年~280年5月1日)
264年,吴景帝孙休去世,群臣尊孙休的朱皇后为太后。虽然孙休有儿子,但当时蜀汉刚灭亡,再加上交趾发生叛乱,东吴国内大为震惊,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。左典军万彧以前担当乌程令的时候,与孙皓关系很好。便向丞相濮阳兴、左将军张布推荐孙皓,说孙皓才识明断,很有当年长沙桓王的风采。又更加好学,遵守法度,于是,濮阳兴和张布说服朱太后让孙皓继位。这一年,孙皓二十三岁。
孙皓刚登基的时候,下令抚恤人民,又开仓振贫、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,一时被誉为令主。但很快他便变得粗暴骄盈、暴虐治国,又好酒色,从而民心丧尽。另外,他也把拥立自己的濮阳兴和张布杀掉(据说他们后悔拥立孙皓,被他知道而被杀),又曾迁都至武昌(今鄂州,非武汉),大兴土木。
孙皓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,生性多疑且残暴,设立诸多酷刑。他曾杀死或流放多名重要宗室,如杀害孙策之孙孙奉,流放孙霸二子,诛杀孙奋及其五子,杀死异母弟孙谦、孙俊等。对大臣,他也常常施以重刑,仅丞相一级的官员为例:除张悌在亡国之际战死外,濮阳兴被流放处死,夷三族,万彧被谴自杀,全家遭流放;陆凯死后数年,全家被处以流放。此外,孙皓非常迷信,常凭借运历、望气、筮卜、谶语之类的原因来决定如迁都、用兵、皇后废立等重大事件,并因此一直坚信自己将统一天下。
280年,吴国被西晋所灭,孙皓投降西晋,被封为归命侯,四年后在洛阳去世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